资源专区

128的搜索结果

资源专区

课题报告

课程回顾

第一讲   基金会法律政策发展前瞻(实录:文字/音频

第二讲   项目、合作对象合规性尽职调查(实录:文字/音频

第三讲   基金会内部治理规范指南(实录:文字/音频

第四讲   合同合规性审查指南(实录:文字/音频

第五讲   募捐捐赠法律实务(实录:文字/音频

第六讲   保值增值投资理财风控(实录:文字/音频

第七讲   知识产权合规管理(实录:文字/音频

第八讲   劳动人事、志愿服务风险管理(实录:文字/音频

第九讲   专项基金、分支机构管理(实录:文字/音频

第十讲   项目公益性设计和慈善信托(实录:文字/音频

第一讲   重新认识公益组织的法律属性(讲座实录

第二讲   公益组织的财产属性和财产权利(讲座实录

第三讲   公益组织如何签合同(讲座实录

第四讲   公益组织的公益伦理与人格权(讲座实录

第五讲   公益组织业务开展中的民法典保护(讲座实录

第一讲   疫情期间,如何处理捐赠(上)(讲座实录

第二讲   疫情期间,如何处理捐赠(下)(讲座实录

第三讲   如何设计跟疫情相关的项目(讲座实录

第四讲   如何规范劳动用工(讲座实录

第五讲   如何规范志愿服务(讲座实录

第六讲   疫情过后,慈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讲座实录

第一讲   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政策破题(访谈回顾

第二讲   慈善组织如何理解和管理关联交易(访谈回顾

第三讲   破解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困境(访谈回顾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正式开放报名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是公益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从2009年起已连续举办11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与基金会行业现状,致力于为全国的基金会和其他公益组织搭建一个集中交流、思想对话、务实合作的高层次平台。



2020年会将于11月22日至27日举办,这是基金会论坛12年来首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年度盛会。2020年会主题为“因势聚力,协创未来——变局挑战中的基金会”


点击此处了解2020年会主题的含义>>>


立即报名


即刻扫码抢占先机,

更有2020年会周边陪你参会!


2020年会议程



你们想听到的

后浪之声

跨界之声

女性之声

2020年会 全!都!有!


2020年会嘉宾

*嘉宾不断更新中,以最终公布为准


2020年会报名


预约通道现已开启!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报名页面。



为了让您享有更丰富的参会体验,2020年会首次以限量周边取代售票,推出四种参会券,您将有机会链接同行网络、结识合作伙伴、讨论行业议题、珍藏思想精粹、纪念战疫元年、优先加速成长。更有机会获得超值2021年会门票!


*战疫小方玩偶限量预订


*议题交流群深入话题讨论


共创2020盛会


点击图片了解2020年会合作>>>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创共建共享盛会

分享传播年会资讯,我的行业我来代言

云上参与志愿服务,提前探秘幕后精彩

晚会节目秀出才艺,成为年会最靓的崽


   小方

无论想通过何种方式参与或支持2020年会,欢迎联系小方:18911224664(微信同)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6月1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决定》修正,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二)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
(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四)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五)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
(六)保护与教育相结合。
第五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条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第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对未成年人承担监护职责。
国家采取措施指导、支持、帮助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具体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承担,省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由其他有关部门承担。
第十条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残疾人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以及其他人民团体、有关社会组织,应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
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有关部门接到涉及未成年人的检举、控告或者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处置,并以适当方式将处理结果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十二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建设相关学科、设置相关专业,加强人才培养。
第十三条 国家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未成年人健康、受教育等状况的统计、调查和分析,发布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信息。
第十四条 国家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
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年家庭成员应当协助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一)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适龄未成年人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六)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七)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
(八)依法代理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十)其他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二)放任、教唆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参与邪教、迷信活动或者接受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侵害;
(四)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吸烟(含电子烟,下同)、饮酒、赌博、流浪乞讨或者欺凌他人;
(五)放任或者迫使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失学、辍学;
(六)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
(七)放任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八)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以外的劳动;
(九)允许、迫使未成年人结婚或者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十)违法处分、侵吞未成年人的财产或者利用未成年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十一)其他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财产权益或者不依法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的行为。
第十八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及时排除引发触电、烫伤、跌落等伤害的安全隐患;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提高户外安全保护意识,避免未成年人发生溺水、动物伤害等事故。
第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前,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充分考虑其真实意愿。
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严重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未满八周岁或者由于身体、心理原因需要特别照顾的未成年人处于无人看护状态,或者将其交由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不适宜的人员临时照护。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生活。
第二十二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具有照护能力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代为照护;无正当理由的,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照护。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确定被委托人时,应当综合考虑其道德品质、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与未成年人生活情感上的联系等情况,并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被委托人:
(一)曾实施性侵害、虐待、遗弃、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有吸毒、酗酒、赌博等恶习;
(三)曾拒不履行或者长期怠于履行监护、照护职责;
(四)其他不适宜担任被委托人的情形。
第二十三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将委托照护情况书面告知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幼儿园和实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加强和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幼儿园的沟通;与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并给予未成年人亲情关爱。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接到被委托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幼儿园等关于未成年人心理、行为异常的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第二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应当依照协议、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调解确定的时间和方式,在不影响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探望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的一方应当配合,但被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权的除外。

第三章 学校保护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建立未成年学生保护工作制度,健全学生行为规范,培养未成年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二十六条 幼儿园应当做好保育、教育工作,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在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
第二十七条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当保障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开除、变相开除未成年学生。
学校应当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进行登记并劝返复学;劝返无效的,应当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书面报告。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不得因家庭、身体、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学生。对家庭困难、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应当提供关爱;对行为异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帮助。
学校应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留守未成年学生、困境未成年学生的信息档案,开展关爱帮扶工作。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当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帮助未成年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三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开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珍惜粮食、文明饮食等宣传教育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加重其学习负担。
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第三十四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在校、在园未成年人的卫生保健工作。
第三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安保设施、配备安保人员,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园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学校、幼儿园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第三十六条 使用校车的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校车进行安全检查,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并向未成年人讲解校车安全乘坐知识,培养未成年人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技能。
第三十七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定期进行必要的演练。
未成年人在校内、园内或者本校、本园组织的校外、园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学校、幼儿园应当立即救护,妥善处理,及时通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八条 学校、幼儿园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商业性活动,不得向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推销或者要求其购买指定的商品和服务。
学校、幼儿园不得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偿课程辅导。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第四十一条 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早期教育服务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等应当参照本章有关规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第四章 社会保护

第四十二条 全社会应当树立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
第四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置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帮助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建立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的信息档案并给予关爱帮扶。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未成年人委托照护情况,发现被委托人缺乏照护能力、怠于履行照护职责等情况,应当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帮助、督促被委托人履行照护职责。
第四十四条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国家鼓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场馆开设未成年人专场,为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国家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部队等开发自身教育资源,设立未成年人开放日,为未成年人主题教育、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提供支持。
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类社会组织对未成年人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第四十五条 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或者优惠票价。
第四十六条 国家鼓励大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区景点等设置母婴室、婴儿护理台以及方便幼儿使用的坐便器、洗手台等卫生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便利。
第四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反有关规定,限制未成年人应当享有的照顾或者优惠。
第四十八条 国家鼓励创作、出版、制作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艺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
第四十九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宣传,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应当客观、审慎和适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五十条 禁止制作、复制、出版、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艺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
第五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出版、发布、传播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艺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或者网络信息,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应当以显著方式作出提示。
第五十二条 禁止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物品和网络信息。
第五十三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刊登、播放、张贴或者散发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广告;不得在学校、幼儿园播放、张贴或者散发商业广告;不得利用校服、教材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商业广告。
第五十四条 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非法收养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性骚扰。
禁止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
第五十五条 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产品的生产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未标明注意事项的不得销售。
第五十六条 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安全标准,并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措施。对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在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标明适龄范围和注意事项;必要时应当安排专门人员看管。
大型的商场、超市、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游乐场、车站、码头、机场、旅游景区景点等场所运营单位应当设置搜寻走失未成年人的安全警报系统。场所运营单位接到求助后,应当立即启动安全警报系统,组织人员进行搜寻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第五十七条 旅馆、宾馆、酒店等住宿经营者接待未成年人入住,或者接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入住时,应当询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入住人员的身份关系等有关情况;发现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并及时联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第五十八条 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经营者,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限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第五十九条 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烟、酒和彩票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或者彩票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吸烟、饮酒。
第六十条 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销售管制刀具或者其他可能致人严重伤害的器具等物品。经营者难以判明购买者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第六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招用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参与演出、节目制作等活动,活动组织方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第六十二条 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询应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其具有前述行为记录的,不得录用。
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上述违法犯罪记录进行查询。通过查询或者其他方式发现其工作人员具有上述行为的,应当及时解聘。
第六十三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非法删除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网络通讯内容。
除下列情形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网络通讯内容: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未成年人开拆、查阅;
(二)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依法进行检查;
(三)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本人的人身安全。

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六十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第六十六条 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六十七条 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部门根据保护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需要,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
第六十八条 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指导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互相配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干预。
第六十九条 学校、社区、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应当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智能终端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安装渠道和方法。
第七十条 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七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七十二条 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求信息处理者更正、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更正、删除,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七十四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第七十五条 网络游戏经依法审批后方可运营。
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第七十六条 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第七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第七十八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公开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诉、举报。
第七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网络产品、服务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有权向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或者网信、公安等部门投诉、举报。
第八十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且未作显著提示的,应当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未作出提示的,不得传输相关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对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向该用户提供网络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八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具体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明确相关内设机构或者专门人员,负责承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及时办理未成年人相关事务;支持、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立专人专岗,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第八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传,鼓励和支持有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第八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
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第八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展托育、学前教育事业,办好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母婴室、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培养和培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的保教人员,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八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展职业教育,保障未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或者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第八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能适应校园生活的残疾未成年人就近在普通学校、幼儿园接受教育;保障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未成年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办学、办园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
第八十七条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障校园安全,监督、指导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建立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置和协调机制。
第八十八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设置监控设备和交通安全设施,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八十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公益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和运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适合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并加强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学校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将文化体育设施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破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场地、房屋和设施。
第九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卫生保健和营养指导,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卫生健康部门应当依法对未成年人的疫苗预防接种进行规范,防治未成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加强传染病防治和监督管理,做好伤害预防和干预,指导和监督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精神障碍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等工作。
第九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困境未成年人实施分类保障,采取措施满足其生活、教育、安全、医疗康复、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要。
第九十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未成年人进行临时监护:
(一)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或者身份不明,暂时查找不到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二)监护人下落不明且无其他人可以担任监护人;
(三)监护人因自身客观原因或者因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不能履行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监护缺失;
(四)监护人拒绝或者怠于履行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
(五)监护人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需要被带离安置;
(六)未成年人遭受监护人严重伤害或者面临人身安全威胁,需要被紧急安置;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三条 对临时监护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可以采取委托亲属抚养、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安置,也可以交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或者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收留、抚养。
临时监护期间,经民政部门评估,监护人重新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民政部门可以将未成年人送回监护人抚养。
第九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未成年人进行长期监护:
(一)查找不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二)监护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且无其他人可以担任监护人;
(三)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且无其他人可以担任监护人;
(四)人民法院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并指定由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条 民政部门进行收养评估后,可以依法将其长期监护的未成年人交由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收养。收养关系成立后,民政部门与未成年人的监护关系终止。
第九十六条 民政部门承担临时监护或者长期监护职责的,财政、教育、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予以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负责收留、抚养由民政部门监护的未成年人。
第九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通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及时受理、转介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建设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平台、服务热线、服务站点,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咨询、帮助。
第九十八条 国家建立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系统,向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提供免费查询服务。
第九十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

第七章 司法保护

第一百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第一百零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人员应当经过专门培训,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中,应当有女性工作人员。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上述机构和人员实行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标准。
第一百零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应当考虑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使用未成年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
第一百零三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有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姓名、影像、住所、就读学校以及其他可能识别出其身份的信息,但查找失踪、被拐卖未成年人等情形除外。
第一百零四条 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协会应当对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第一百零五条 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诉讼活动等依法进行监督。
第一百零六条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相关组织和个人未代为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支持其提起诉讼;涉及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有权提起公益诉讼。
第一百零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应当尊重已满八周岁未成年子女的真实意愿,根据双方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依法处理。
第一百零八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严重侵犯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撤销监护人资格。
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继续负担抚养费用。
第一百零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抚养、收养、监护、探望等案件涉及未成年人的,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社会组织对未成年人的相关情况进行社会调查。
第一百一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应当依法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成年亲属、所在学校的代表等合适成年人到场,并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场所进行,保障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未成年被害人、证人一般不出庭作证;必须出庭的,应当采取保护其隐私的技术手段和心理干预等保护措施。
第一百一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互相配合,对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伤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
第一百一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伤害案件,在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时,应当采取同步录音录像等措施,尽量一次完成;未成年被害人、证人是女性的,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第一百一十三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处罚后,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得歧视。
第一百一十四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发现有关单位未尽到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救助、看护等保护职责的,应当向该单位提出建议。被建议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书面回复。
第一百一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根据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特点,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第一百一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教育矫治、社区矫正等工作。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履行报告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一百一十八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公安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存在上述情形的,应当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第一百一十九条 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等机构及其教职员工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由公安、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一百二十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规定,未给予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待遇的,由市场监督管理、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规定的,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违法所得一百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百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二条 场所运营单位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住宿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三条 相关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六十条规定的,由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烟草专卖、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四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吸烟、饮酒的,由卫生健康、教育、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场所管理者未及时制止的,由卫生健康、教育、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由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六条 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违反本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未履行查询义务,或者招用、继续聘用具有相关违法犯罪记录人员的,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一百二十七条 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或者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第八十条规定的,由公安、网信、电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和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一百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百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吊销相关许可证。
第一百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一百二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百三十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是指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未成年人安置、救助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早期教育服务机构;校外托管、临时看护机构;家政服务机构;为未成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有教育、培训、监护、救助、看护、医疗等职责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二)学校,是指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
(三)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第一百三十一条 对中国境内未满十八周岁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第一百三十二条 本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你向往的高空这里其实也有 ——致诚实习小记

你向往的高空这里其实也有

——致诚实习小记


实习生介绍

戴允中

 中国政法大学2016级本科生

准律师协会25届会长



这是一次非常难忘且特殊的实习经历,在大学四年中我一直都只是在别人的描述中,文字材料中了解致诚,而这一次我在北京复发疫情之后的这一特殊时间段真正亲身来到了致诚实习。以下内容围绕我实习过的部门或者机构展开:

儿童保护最前沿 国内与国际接轨

在三个月的实习过程中,穿插始终的活动或者项目是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密不可分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项:一项是“GSCL国际儿童法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志愿者项目,还有一项就是国际儿童法学术交流线上会议。这两个活动都让我感受到儿童法这一领域的独特的魅力以及重要性。

首先,感谢佟丽华主任的信任,志愿者项目从一开始的筹备,包括章程的撰写、项目的设立还有招募环节,到后期的实施以及最后的结项都让我直接参与了。在石纯毓、陈强、牛帅帅老师的指导和合作下,我们很快就完成了整体的章程并且招募了相关的志愿者。对我而言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在这个项目中关于人员管理、制度设计以及办公软件的运用:
(1)人员管理
虽然说我曾经有过对于学生社团人员管理的经验,但与之不同的是,志愿者的管理更加缺少组织性和统一协调性,让志愿者建立起对于某一个组织的黏性和归属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而难上加难的是,由于疫情和志愿活动性质的原因,所有的志愿者工作都是在线上进行和完成的。这个对于人员之间的沟通,特别是线下的面对面的沟通是极大挑战,是几乎不现实的。因此我建议,应该多次进行线上的会议或者沙龙,甚至是交流活动,是通过语音和视频的,而不仅仅是文字的沟通。我们也付出了实践,举办了小组长的交流会、见面会、中期表彰经验分享会以及期终的总结颁奖会议,根据志愿者在三个月后的问卷回复来看,这种线上语音视频形式的交流是大家很喜欢、觉得很有意义的。
对于个别志愿者有反馈对活动不满意或者是关于志愿时长等的问题,我的解决措施也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语音的形式交流,一方面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将情况说明白,另一方面相比于通过微信或者其他文字的方式进行交流,语音的交流能给对方更大的尊重感和安慰感,更加能解决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有时间可以语音,对于文字性的回复,我特别在意的是“及时性”,包括信息的及时回复以及问题的及时解决,不过这也会让自己偶尔会“加小班”。但是根据志愿者的反馈,我们的回复是及时的,态度是亲切的,他们感觉十分满意。
总的来说,对于线上志愿者的管理还是尽可能往面对面、线下的沟通模式进行发展,除了关注志愿活动的进行,也应该注意志愿者的反馈以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联络和沟通,这样能避免误解的发生,对个人甚至是组织。

(2)制度设计

对于制度设计,我想谈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志愿工作的模式。首先我们是根据大家的法学教育背景以及英语水平,安排了周报的工作,其中包括:专题新闻(制定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新闻搜集、撰写、翻译和编辑,以及热点新闻(事实发生的一周之内的与儿童法相关的新闻素材)的搜集、点评、翻译和编辑。按照人数,将人员平均分配,比如每个组有几个英语优秀的,有几个有法学教育背景的。但是再尝试了一周之后,我们发现有的组合作地非常默契,甚至促进了成员间私下的交流,建立起了友谊。但有的组因为没有人来翻译,或者编辑亦或是有人比较拖沓而导致整组工作无法按时完成,组间差异极大,并且小组长有好几个都应该花太多时间在人员沟通和格式调整上而辞去这一职务。于是我和其他的同事商量,我们在此分组制度下先再开展一周,并请各位小组长对每一个组员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联络的容易度,更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如翻译等),工作是否按时交付等。我们根据评价和志愿者的背景资料,不再按照人数均分、每组都需要完成专题和热点新闻的编辑而是按照工作内容分组,即专题新闻组、热点新闻收集评论组、翻译组和编辑组,这样将绝大多数期待简单工作的志愿者分到了热点搜集评论组,即使有10个人不按时上交材料,由于基数较大,能够保证下一流水线还是可以继续运作,也免去了小组长一一催交的沟通成本,让更专业的人彼此配合提升效率。经过回访,小组长们表示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做研究和感兴趣的工作上了。
第二个制度就是关于简化格式排版的内容,因为我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是以中英文加朗读的周报形式进行展示,所以对于文本的格式和排版十分看重,但是就像上文所说,组长在教大家如何排版上花费太多时间,于是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手册》和模版样板,让志愿者们可以一目了然应该做那些事情,格式是如何的,极大的节省了时间成本。
第三个就是奖励制度,我们建立中期表彰以及期终表彰,结合志愿者们的工作完成度,配合度来进行评奖。其中也不伐有志愿者帮助我们出谋划策,我们也设定了专门的奖项以示嘉奖。同时我们鼓励获奖的志愿者将精良制作的电子奖状以及周报展示在自己的朋友圈,一方面让志愿者感受到自我满足感和认可感,另一方面也帮助推广了我们组织以及儿童保护事业,是一举两得的。

(3)OA办公系统的运用

在本次实习之前我对OA系统一窍不通,但是面对如此之多的线上工作,以及线上文件的处理和流水作业,我强迫自己去学习如何使用这一系统。最终我们选择了用企业微信这一软件,并建立很多层级,不同权限的群和网盘,实现了文件的快速上传和查找,并且将文件夹的名称也写入了工作手册中,便于新加入的志愿者可以靠着手册“无师自通”。并且留下的文字资料也可以为之后的志愿者活动做抛砖引玉之用。

其次,对于国际儿童法学术交流线上会议的活动,我更多的都是参与会议的内容整理和翻译工作,全英文的国际会议还是非常具有考验性的,不过就国际儿童性瘾诱和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问题通过倾听会议内容、整理发言材料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新知识,扩宽了国际视野。

劳动争议案件多 线上线下齐头进

我最开始接触的组织就是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由于大学四年我参加了法律援助的工作,上了法律诊所等相关课程对于法律援助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的。
总体来说,法律援助的工作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
(1)线上工作
由于疫情的反扑,在最开始的半个月中,线下的法律援助大厅没有对外开放,因此我主要参与了网站上的法律咨询。主要的工作内容为根据致诚网站上网友的提问给予专业的回复,当然是在专业律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网上的问题主要为劳动争议案件,类型有欠薪、工伤认定以及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等。我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研究,并将草拟的回复内容请教专业的律师,特别感谢时福茂律师,于帆律师还有李宸剑师兄的指导。我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自己总结相同类型问题,并研究其中的共性内容加以归纳。期间我还完成了对于一个争议案件的2万余字的总结与研究,其针对的问题是“承包用工形式下因工作受伤的救济途径研究”以及“关于疫情期间的涉及劳动争议案件的五问五答”,收获颇丰。 
另一方面,我几乎每周会参与一次12348丰台区法律援助热线的接听,从一开始的旁听电话接待开始学习,然后在开始独立回复法律咨询。相比于网络咨询,电话咨询更加考验接听员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知识,群众咨询的问题从房屋确权到分家析产,再到欺骗消费者甚至是海外务工人员的劳动纠纷,涉及的面非常的广,而且往往一个电话刚挂下,新的铃声就会响起。所以如何快速准确地回答问题,以及如何快速记录咨询内容和回复结果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线下援助
线下援助主要是指在法律援助接待大厅接待当事人,当然出于疫情防控的目的,每日测温、检查行程码以及佩戴口罩就是必须的程序。

相比于线上的咨询,我对线下面对面的咨询更感兴趣,3年来的法律援助经验对我帮助很大,如何更好地践行为当事人解决问题但又不会被当事人带着跑是一个问题。并且如何践行我自己总结的“法律翻译学”这项技能也在这次的实习之中得到的进一步的实验。在这次的实践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相比于我在校园接待的案件,这些当事人的问题大多还没有经过诉讼或者仲裁程序,因此感觉自己还是“大有作为”,少了很多的无力感。之前对于劳动争议案件的研究在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对我有很大帮助,能让我不用现场查法条而是可以从容地背出常用的几项规定,当事人看后也对我的专业性进行了认可。此外我还有幸和时律师前往房山区,旁听了一场劳动仲裁案件,虽然身在旁听席,但心中特别想直接参与双方的辩论中去,好在忍住了。房山虽远,回程也艰难,半路历经了没油风波,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值得的,感谢这次机会。

麻雀虽小五脏全 儿童关爱目标清

首先,我想说对于参加基金会的工作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却意外收获了一份友谊和一份难忘的回忆。
其次,对于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的工作环境我是非常满意和享受的,因为不仅办公环境十分温馨,没有商业的冰冷感,而且带我工作的基金会王欣秘书长是一个非常温柔且细心的人。在这里很少会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反而激发了我主动去设想去精进我手上工作的动力,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毫不吝啬地表扬和认同,对于我这种外在认同型性格的人可谓是最理想的了。奇怪的是,我在基金会感受不到官职的区别,也感受不到年龄的差距,给我一种踏踏实实只需要考虑工作的感觉,这种一起努力一起奋斗的感觉非常的棒,当然我们也会在闲暇时间谈天论地,无所不谈,从电影到生活再到职业选择等等。在现在的社会真的很难有人主动地示好,真心以待,不过在致诚,这反而成了常态,让我眷恋,动摇了我坚定的职业选择。
在此,就两项最主要工作进行一下总结吧:
基金会评估工作

总的来说,我非常幸运参与了基金会的评估工作。因为基金会需要成立满三年才可以申请参与评估,而且基金会评估的准备是一项全面系统、具体细致的工作。具体说来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办公室的布置

作为评估参观的一个环节,布置美观的办工场所是直观展示工作环境的一个窗口,为此我和欣姐一起把白板、展示版和党建园地以及奖状展示区都精心的布置了一番。

(2)制度的完善

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如何健全所有的制度,完善制度以及与时俱进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评估对我们基金会而言是“以评促建”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善了20多项制度文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独有的规定和制度,这个经验是别处很难接触到的。

(3)法条的整理

      对于法条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对基金会很重要,对我很有挑战的工作,不像其他的部门法,我对慈善法以及社会组织法领域的规章和法律尤为生疏,仅靠北大法宝搜索关键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专家的建议文章以及民政部的法律清单,在二者的结合下才能比较全面的整理出与基金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当然在整理的时候也要按照法律的位阶才更有规律性。

4)新闻的搜集

主要是在网络上搜集了与基金会相关的报道和材料,从新闻报道的整理可以看出一个组织的媒体曝光度和社会影响力,以及从侧面反映出其信息公开程度,而信息公开是很重要的。
(5)视频的制作和筹划
两个展示视频的策划一开始源自我的突发奇想,但是欣姐听说后我们一拍即合,就是做。我们邀请了志愿者平台的技术志愿者结合现有的材料以及网络上的一些素材,制作了“武汉我要抱抱你”与“小额爱心——折翼天使的故事”两个视频,并且请播音专业的志愿者为视频配上的旁白。这两个视频分别展现了基金会CKDP项目和小额爱心的项目,给人以直观的冲击和感动。视频历经了多次的修改,实属不易,但是现场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6)现场的准备

随着专家组的到来,之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与我们想象不同的是,很多专家提出了问题和建议,有肯定也有需要改进之处,比如未来建议我们建立数字化平台来完善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总的来说,评估完身心俱疲,但我由衷祈愿我们的基金会能评上3A,甚至4A,未来成功申请公募资格!

传统游戏项目立项
说起项目立项,我并不陌生,但要真正做好项目的立项还是有很多细节和环节是要考虑的。这个项目是关于传统游戏的保护和推广的,希望能找到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传统游戏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幼儿园中,我们给这个项目取名为“小皮球架脚踢”,希望能唤醒成年人们的回忆,也为现代的儿童们提供除了电子游戏外的带有文化传承的游戏项目。
这个项目历经了现状的调查,学术的研究等等,我制作了针对幼师群体和一般群众的问卷,用以调查传统游戏收集的必要性和需求性。当然作为一个立项书还必须有项目的初衷,时间的安排,费用的预算等等。让我感觉到原来社团里做活动的经验也是可以移植到工作中去的,感谢准律带给我的历练和宝贵经验。
最后我想说,我希望无论是看到我这篇“废话“的人还是被我推荐过的人,我真心希望你们可以来致诚,来基金会实习,就当是一次尝试,一次主动对择业选择的动摇,这里值得。

社会组织学问多 实践理论两手抓

与基金会工作关联度最高的就是致诚社会组织与矛盾调处中心了(简称“社会组织”),与一般公益机构不同,社会组织这里主要是帮助其他的基金会和民非以及行会商会等完善制度,提供思路的。和基金会一样,我对社会组织的了解之前几乎为0,但是经过了这次实习,不说80分吧,也应该有60的及格分了。对于社会组织整体的框架、法律法规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其中最值得说的是,在何国科老师和欣怡的帮助下完成的两期“法谈公益”的访谈,分别关注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公益组织关联交易的内容。在大学期间我不是很经常参与座谈会或者是访谈,可以说这次的经历圆了我大学的一个梦吧。首先,通过先期的研究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对于这这些题要预设大致的答案;其次,在准备访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想着受众的心理是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是什么?

在正式的访谈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不能生硬,一定要结合受访者的回答再进行提问,并且要适时的总结。一是方便听众了解访谈进行到什么位置,同时也为后续的文字整理提供了一些帮助。通过这两次的访谈:提问——访谈——整理——出稿这一过程,我对两期访谈的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并且也会关注这一方便其他的一些文章了,可谓是打开了我对社会组织的一个大门。(法谈公益的logo是我设计的哈哈~)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官方的感谢我就不说了,我想说一下在致诚的工作感受吧,我一直相信只有切身体会和理解的人才能给出最准确的评价,虽然我实习的时间不是很长只有三月,但我还是发现了致诚的几个“秘密”:
1.这里没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主要都是根据工作来进行分工,人人(对,包括实习生)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所以在人际交往上不需要费心费力,这里的人都很随和。
2.想要在这里收获,请你先播种。致诚是一个你付出多少就能收获更多的地方,像是一个飞机场,你总是贴地滑行并没有人会要求你鞭笞你,但如果你向往蓝天,这里的跑道足够长足够宽阔,可以让你展翅于天际。所以很忙和很闲完全可能同时出现在实习经历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3.请把自己当成正式员工。这一点不算是一个秘密,算是我的一个建议吧,我希望之后实习的伙伴们能把所有的活在接手的时候多问问,问清楚这个到底是要干嘛,问清楚要求和时间节点,这样有助于更好的把工作完成。当然我更建议你把你所接手的活当成是自己的项目或者工作,抱着拿年终奖的方式去构思去精进,起码在致诚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僭越。
4.你可以投身于一个岗位,但如果你有幸去多个组织实习,恭喜你你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工作的内在关联性,是相辅相成的,希望这一点可以用你的亲身经验来证明。

哎,2020年的夏天过去了,属于我与致诚的夏天也过去了,伴随着秋叶和冷风,这怕是一件让鼻子一酸的回忆吧。不过我相信世界是圆的,人与人之间也是有缘的,感谢法律援助办公室的各位、148的各位、社会组织的各位、还有财务和主任办的同事们,以及那些还没来得及记住名字但天天点头微笑的朋友们,当然还有佟主任、时老师、何老师、欣姐、陈哥、纯毓姐、帅帅姐,以及欣怡、子晨、予乔、惠昀和禹池,是你们让这个夏天这么的多彩和难忘!

写在最后:
    这是一篇真实而真诚的实习经历,允中的实习单位遍及致诚的4个组织:青少年中心、农民工中心、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和致诚社会组织。虽然允中(其实我们大家都叫他“东东”)只与我们相处了短短3月,但他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特有的印记——阳光活泼、积极高效、善于沟通和学习、组织能力卓越以及对公益的由衷热爱。
    东东有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致诚与准律(全称是“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其实有点像,只要你有想法,你想实践它,你就可以把想法变成现实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致诚人这些年亲身感受并且验证的。这里,有一批不空谈想法、脚踏实地、坚持数年在行动的公益人。这里,也是很多实习生把情怀与创意,专长和能力进行结合,付诸实践的所在。
    正如东东说的“你向往的高空这里其实也有”,我们希望来致诚实习的年轻人都能在此播种,也能带着种子离开。地球是圆的,人与人是有缘的,无论你们是否以公益为职业,我们都在这里祝你们飞的高远且不忘初心,愿与你们相遇在更美的未来!


更多与实习有关的经验文章

如果年轻人问我,我想加入公益机构工作,我该怎么回答?
我在致诚的120天,重新认识法律与公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路口东里198号致诚公益楼

电话:010-83802213

邮箱:zzertongguanai@163.com

网站:zhongzhiertongguanai.org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

重磅丨《公益人,一起学民法典》完全手册分享(文字/音频/课件)

导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帮助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业从业人员学习民法典,提升法律实务水平,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长期健康发展,6月27日,由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资助,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发起、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公益慈善论坛、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推出“公益人,一起学习民法典”系列课程。目前课程已全部结束,共有3400+人次参与课程学习。


现将课程实录(含文字稿、音频)及课程PPT与行业伙伴分享。



目 录

民政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非营利法人的86条相关条款 

课程背景

课程实录

第一讲:重新认识公益组织的法律属性

第二讲:公益组织财产使用的特殊要求

第三讲:公益组织如何签合同

第四讲:公益组织的公益伦理与人格权

第五讲:公益组织业务开展中的民法典保护 

课件下载

讲师介绍 

资助单位

发起单位

联合主办单位


“这是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和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在继《基金会常见实务问题100问》、“基金会在疫情下合规运作的36个法律问题”线上课程之后,又一次面向公益行业推出的法律普及和传播行动。非常荣幸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也能够参与其中,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今年5月28日颁布,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生效。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其中大量规定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也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以来,随着《慈善法》的深入实施,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从事慈善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公益行业的共同选择。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组织意识到法律对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且,随着公益慈善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加强,人们对公益慈善的关注和参与也有极大的提升,呈现和展示公益慈善行业的规范运作、严谨认真也非常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和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发起“公益人,一起来学习民法典”的线上活动,通过社群自组织的方式,自发、自觉、自愿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将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文字整理,统一编辑成文字学习手册《公益人,一起学民法典》,这其实也是在共创、共享知识,充分体现了公益人的学习精神和风貌。期待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类似的学习和产出。”


  ——谭红波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副秘书长



完整版手册获取


方式一: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直接进入基金会论坛官网-资料下载

安卓用户可以直接下载

iOS用户仅能查看,下载需在电脑端进行

基金会论坛官网:

http://www.cfforum.org.cn/


课程音频回听


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即可进入课程:


 小鹅通知识店铺(右)


资 助 单 位


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12月经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成立,以“用公益服务产品凝聚专业力量,推动公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慈善”为愿景,着力推动中国公益支持领域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营造公益行业良好生态。加速基金会围绕公益支持领域的人才、项目及组织三个维度开展具体工作。人才维度,策划并实施面向实务公益支持工作者的“四两伙伴计划”,在为其提供小额资助的同时,提供相关技术及资源支持;项目维度,面向“入门级”捐赠者提供“传统慈善项目标准化管理”项目支持,产出的项目管理制度、流程、工具等,可为更多捐赠人使用;组织维度,结合加速基金会团队的优势技术及经验,面向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实施“基金会加速器”项目,陪伴基金会成长。


发 起 单 位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民政部登记的社会服务机构,以推动社会组织行业发展为宗旨,开展政策研究倡导工作,非营利性组织。


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2015年7月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主要开展社会组织矛盾的化解与协调、社会组织法律能力建设、社会组织法律政策问题研究工作。以专业优势保障和维护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联 合 主 办 单 位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简称基金会论坛、CFF。旨在加强中国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设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使基金会行业成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


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由陕西省民政厅指导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是以推动陕西社会组织发展为己任的支持型、枢纽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优势资源,推动全省社会组织健康规范的可持续发展。


公益慈善论坛,由个人创办于2006年,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的自媒体平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宫蒲光:疫情后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从唐代设立官办慈善机构、元朝设立医疗救济官,再到明末清初出现了同善会等民间慈善团体……慈善公益事业,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在当代,一如任何浩大事业,新中国公益慈善之路同样波澜起伏,曲折跌宕,伴随着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而一同发生、成长、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有了新发展。从慈善法的颁布,到公益网络化的发展,再到稳步推进慈善事业透明化,中国正用其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社会公益慈善的厚积薄发。


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人民战争中,慈善行业与全国各行各业一样,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我国慈善事业既展现了夺目风采,也暴露了短板,为今后发展收获了宝贵启示。


文 | 程姝

本文转载自瞭望客户端,原文首发于2020年8月29日,原标题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后疫情时代的慈善思考》,首刊于《瞭望》2020年第35期。


1

战疫中的慈善力量



《瞭望》:如何看待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发展?


宫蒲光:慈善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改革开放后不久,就重启新中国的慈善事业。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慈善事业提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首个中央政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专门文件。2016年慈善法颁布出台,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等20多个配套文件和法规。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我国慈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可靠的政策法制保障。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方兴未艾,形成了多元化、组织化、规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20年4月30日,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7500个,净资产合计约1600亿元,全国各级民政部门通过“慈善中国”备案公开募捐方案16113份。


《瞭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慈善行业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做法?


宫蒲光:疫情发生后,全国慈善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迅速融入抗疫大局。民政部发出《关于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1月25日,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时间启动“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在行动”公开募捐行动;1月27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出“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倡议。


各慈善组织竭力牵线搭桥、广开善源、链接资源。截至4月23日,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19.94亿元,接收10.94亿件抗疫急需物资。据中国慈善联合会统计,从接收捐赠主体看,慈善会、红十字会和各类基金会接收捐赠占比分别为40.2%、26.8%和22.4%,接收近9成善款善物;从捐赠主体看,国内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占比分别为90.3%、4.7%、1.8%,其中民营企业在企业捐赠中占比59.9%,国有企业占比31.1%。


此外,面对全球疫情肆虐,截至5月4日,中国企业、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对外捐赠超过9.3亿元人民币,各类口罩超5700万只,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情怀和担当。


慈善志愿服务成为抗疫重要生力军。全国有20万名社会工作者在网上义务开通服务热线近4000条,为病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开展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社工服务,累计服务200余万人。


各地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管控、防疫宣传、人员排查、隔离人员管理和生活保障、困难群众帮扶等工作。据民政部统计,各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35.9万个,参与人员达691万人,志愿服务时间达2.3亿小时,点点滴滴的志愿服务汇聚成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同时,慈善行业坚持依法行善、依规管理,努力做到阳光慈善。疫情初期,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慈善组织依法规范开展慈善募捐,并专门派出工作组赴武汉指导慈善捐赠管理工作。


全国慈善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募捐备案、信息公开、财务管理,收到捐款尽快拨付,接到捐赠物资及时转交,快进快出、不延滞截留。以互联网作为主要工作平台,做好信息公开,每天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公示捐赠收支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并认真做好捐赠款物收支统计,落实好日报、周报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自我监督作用,开展自我监督审查,专门制定《捐赠物资计价指引》。这些扎实的举措、规范细致的操作,保障了慈善事业助力抗疫斗争的实效。


2

弥补不足与短板



《瞭望》:通过此次疫情大考,我国慈善事业还有哪些亟待弥补的短板?


宫蒲光:由于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水平低,我国慈善事业在发展中仍面临困难和问题。此次抗击疫情,也暴露出当前存在的短板,不仅涉及认识层面,也有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和自身建设等层面的问题。


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亟待进一步激发。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中,政社融合不够,在统筹发挥慈善力量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存在着严管有余、厚爱不足的情况。疫情期间出台的关于慈善行业管理的文件大部分是从严管理的规定,而对慈善组织在抗疫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不够、解决不及时。此外,无论在常态下还是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慈善组织都存在义务重而权利少的问题,慈善组织和慈善捐赠者都深感监管严而又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慈善事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有待改善。慈善法出台4年多,全社会依法治善的意识有待加强。但慈善组织在国家重大公共事件应对中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实践中,地方政府仍缺乏对慈善组织的统筹协调,使得慈善组织尚存在各行其是、力量分散、信息不畅、需求不明、资源配置盲目等问题。此外,与慈善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这次疫情也反映出不同法律条例之间在募捐主体、接收捐赠主体方面规定不一、衔接不够,给管理工作带来困惑。


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有待加强。此次疫情防控中,国家出台的许多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政策大多是特殊时期的政策,有相对时限性。虽然慈善法和相关法规对发展慈善事业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原则,但还有待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政策规定。此外,我国现行慈善激励政策税收政策激励力度还明显不足;从我国税制结构来看,我国尚未开征与慈善捐赠密切相关的遗产税;慈善信托优惠政策缺失,与慈善信托相配套的财务会计制度缺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无法开具捐赠发票、无法进行税前扣除,致使慈善信托在我国发展不快。


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亟需转变,制度性激励力度有待加强。近年来,各地为促进志愿服务,在精神、物质激励和政策优惠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疫情防控中,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将志愿服务纳入重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之中。疫情初期,对志愿服务缺乏统筹协调,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既缺必要的物资保障和安全防护,也少规范系统的指导和统筹协调。此外,各地政府对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的褒扬、奖励不足。在常态下,志愿服务参与者缺乏制度性物质保障与激励机制,已成为影响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慈善事业发展的文化和舆论氛围仍需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在慈善理论研究、现代慈善理念树立、慈善文化弘扬、慈善教育普及等方面仍相对滞后。慈善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慈善的理解和态度。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对待慈善组织和慈善捐赠者缺乏理解和宽容,又少依法评判是非,动辄施以媒体暴力。一些慈善组织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最大的精神负担是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


慈善组织自身建设亟待加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慈善组织缺少足够的经验和应对的能力:动员不够,宣传手段单一、后续跟踪不到位;机制不全,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政社协同机制、慈善行业的协同机制以及信息共享平台;能力不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专业能力欠缺,与政府沟通不顺畅,救援行动的有序性和时效性较差;信息公开制度执行不力,慈善组织年报信息公开比例不足50%;面对社会舆情,缺少有力、及时、准确的回应,特别是对于“管理费”“变卖慈善物资”等热点,缺乏主动、专业、精准的回答。究其根本,主要是各级各类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欠缺,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职业素养不够,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与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

慈善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瞭望》:慈善事业在战疫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宫蒲光:慈善事业既在疫情中考验了工作、展现了力量、锻炼了队伍,也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启示。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此次疫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认识基础。首先,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从第三次分配的高度,将慈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其次,改进对慈善行业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以鼓励支持、协调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作为监管的基本理念和工作出发点,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增强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科学安排,减少重复检查、重复审计,进一步提高监管部门审批时效。再次,全面落实慈善法关于“国家建立慈善表彰制度”的规定,加大对慈善捐赠者的精神鼓励。


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法治化的进程。加大对贯彻执行慈善法的督促检查力度,增强懂法、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在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建立由民政部门牵头的慈善应急机制,明确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地位、参与责任、参与机制、动员机制、保障激励等。理顺慈善监管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与慈善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破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慈善事业信息化建设。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慈善公益事业统计科目,同时积极推进慈善事业信息化大数据管理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社会的爱心善意和政府的有效激励是慈善事业稳步前进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税收政策向慈善事业倾斜,能激发和带动民间资本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事业,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建议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中,增加对慈善捐赠者和慈善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保障激励和必要的财政支持;加大税前抵扣力度,积极推进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营造有利慈善发展的税制环境等。同时,也要强化慈善税收监管法规建设,防范税收优惠被滥用。


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制度激励力度。建议国家建立以精神奖励和社会优待为主,适度物质回馈为辅的全方位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尽快制定出台《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投入,带动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对志愿服务的财力支持,解决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活动补贴、人身保险等资金缺口。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场地供给、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组织孵化等手段,保障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慈善事业由精英慈善走向大众慈善的新时代,培育慈善文化、优化慈善发展的社会氛围已成当务之急。将慈善概念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大力推进慈善文化和慈善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慈善理论研究,培养高层次慈善人才。充分利用中华慈善日、中华慈善奖、慈展会等载体,宣传慈善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推进慈善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努力营造全民慈善氛围。


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慈善组织应急能力建设,既要建设一支慈善力量常备军,也要建设慈善组织的紧急情况预备队,切实强化自身应急处突专业能力。要完善现代慈善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组织内部管理创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组织“透明、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枢纽型慈善组织的行业协调动员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受认可、具备承担行业倡导、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能力的枢纽型慈善组织,建立慈善行业协作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的行业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力度,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公信力。加大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在项目管理、财务运营、新闻宣传、心理疏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为慈善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通过这次疫情大考,我们更加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前景光明,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来源:瞭望智库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活动推荐:第五届中国幸福公益论坛7月11日线上见


心融合

新公益


7月11日9点

第五届中国幸福公益论坛

将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论坛以“心融合,新公益”为主题

分设嘉宾分享和圆桌环节

来自五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资深行业先锋

将从生态、文化、艺术、财富、青年等角度

共同探讨,公益的创新融合


参与单位

输入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浙江省社会组织总会作为指导单位,浙江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主办,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浙江省婚姻家庭协会、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以及广元市教育基金会等35家公益机构共同协办。


论坛简介

输入


第五届中国幸福公益论坛

将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志愿服务条例》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志愿服务以及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第三条  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


第四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者的劳动;志愿者的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志愿服务工作应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引导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共产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六条  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


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拟订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政策措施,负责志愿者注册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管理、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志愿服务活动规范指引以及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等职能。

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工作。

第七条  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做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教育培训、宣传等工作。

工会、妇联、红十字会、残联、科协、文联等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


第八条  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引领和联合本市志愿服务组织,加强行业指导、促进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交流、培育行业人才,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鼓励各行业、各领域成立志愿服务组织,促进本行业、本领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


第九条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应当协调、组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其他组织做好志愿服务宣传工作。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鼓励通信运营商、广告运营商向社会免费发布志愿服务公益宣传信息。


第十条  本市推动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倡导文明行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培育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第十一条  志愿者可以通过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本市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北京”信息平台)自行注册,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注册。

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市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提供注册登记、活动发布、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等服务。

鼓励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依据章程建立健全志愿者加入和退出制度。


第十二条  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获得志愿服务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三)获得志愿服务必需的条件和必要的保障;

(四)获得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五)请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解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六)要求志愿服务组织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七)有困难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八)对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九)法律、法规和志愿服务组织章程等规定以及志愿服务协议中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三条  志愿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服从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训;

(二)按照约定提供志愿服务,因故不能按照约定提供志愿服务的,应当及时告知志愿服务组织或者志愿服务对象;

(三)合理、适当使用志愿服务标志;

(四)保守在志愿服务中获悉的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其他依法受保护的信息;

(五)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和其他合法权利;

(六)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以及志愿服务协议中约定的义务。


第十四条  志愿服务对象在接受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志愿者的权利及人格尊严,在其能力范围内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


第十五条  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时,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身份标识。

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组织,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依法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申请为其单位会员或分支机构。城乡社区经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意成立的志愿服务团体,应当接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


第十六条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法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依法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志愿服务申请。鼓励通过本市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发布志愿服务需求信息、招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有关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不得要求志愿者提供超出其能力的志愿服务。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应当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并征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采用书面形式签订协议:

(一)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有较高风险的;

(二)志愿服务期限在一个月以上的;

(三)为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

(四)组织志愿者在本市行政区域以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

(五)组织境外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

(六)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市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志愿服务协议示范文本。


第十八条  提倡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使用统一的志愿服务标志;组织志愿者进行宣誓,使用统一的志愿者誓词。


第十九条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向志愿者普及志愿服务基础知识;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明确志愿者岗位职责和服务规范;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

民政部门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必要的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者教育培训的规范指引,指导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安全、卫生、医疗等条件;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可以提供交通、食宿、通讯等保障;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二十条  志愿者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等的,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依法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

鼓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或者专业人员,为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第二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不得伪造志愿服务记录、出具虚假记录证明;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或者泄露其有关信息。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第二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倡导设立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

鼓励具备语言、医护、法律、心理、科技、文化、艺术、应急救援等专业知识技能和取得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开展专业志愿服务。


第二十三条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开展救助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及时有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接受市、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协调。

应急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科普宣教、培训演练、隐患排查等日常应急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十四条  国家和本市举办重大活动需要志愿服务的,建立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统一制定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等工作由共青团具体负责。


第二十五条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挥自治功能,收集本社区志愿服务需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和辖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便民服务、邻里互助、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场地等方面鼓励、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辖区单位等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六条  基层群众性自治性组织、公共场所、公共服务机构可以设立志愿服务站,为志愿者注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方便群众接受志愿服务。


第二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研究等,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服务标准、资金预算等相关情况。


第二十八条  本市依法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服务基金应当用于:

(一)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资助;       

(二)对因从事志愿服务活动遇到特殊困难的志愿者的救助;

(三)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志愿者的奖励;

(四)与开展志愿服务有关的其他事项。

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志愿服务基金会捐赠。


第二十九条  鼓励向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捐赠。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志愿服务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志愿服务组织筹集、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资金,应当依法公开,接受有关部门和捐赠者、志愿者以及社会的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志愿服务组织和用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财物。


第三十条  鼓励志愿服务组织与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协作。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录用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三十一条  本市提倡在养老助残、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社区治理、精神文明、平安建设等领域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失业人员和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家庭和个人提供志愿服务。

推动本市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培育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树立先进典型;支持本市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建立志愿服务品牌库。

对从事本条第一款列举的相关志愿服务,应当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评比表彰、品牌推广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三十二条  本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鼓励将志愿者的星级作为表彰、奖励、回馈志愿者的参考依据。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托志愿服务记录,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制度,在其本人需要志愿服务时予以优先安排。


第三十三条  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

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城市公共交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鼓励商业机构对志愿者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将开展志愿服务情况纳入本单位评先评优内容。


第三十四条  本市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民政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制定志愿服务信用激励措施,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组织和个人依法给予信用激励。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信用激励行动计划。


第三十五条  鼓励保险机构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购买保险提供优惠;根据志愿服务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发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和志愿服务责任等相关险种。


第三十六条  鼓励将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纳入文明公约、守则和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


第三十七条  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作用。倡导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志愿服务。

教育部门应当将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和活动开展纳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


第三十八条  志愿者所在单位应当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予支持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倡导企业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十九条  本市推动京津冀等跨区域志愿服务协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共同发展。


第四十条  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设立国际志愿服务外派项目,培育志愿服务国际人才,依法维护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在境外开展志愿服务的权益。


第四十一条  本市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统计和发布制度,市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发布本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等信息。


第四十二条  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可以协商解决或者通过志愿服务行业组织、人民调解组织予以调解,也可以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解决。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或者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法查处:

(一)志愿服务组织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公开或者泄露其有关信息的;

(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的;

(三)志愿服务组织不依法记录志愿服务信息或者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

(四)任何组织和个人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的。

对伪造志愿服务记录、出具虚假记录证明或者在志愿者星级评定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组织和个人,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向社会和有关单位通报。

违反本条例其他有关规定,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了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XXXX年XX月XX日起施行。


来源于北京市民政局网站

2020年7月9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今晚8点:公益人,为什么要学习民法典?

今年两会,民法典通过了

2021年1月1日,就要正式生效实施了

看到一些公益人每天在朋友圈

发一条民法典的条文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司法

从民间到官方,从个人到组织

都在提倡学习民法典


作为一个法律人

当然明白民法典的意义

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

也是生活的需要


作为一个公益人

为什么要学习民法典?

你的心中是否已经有了答案


今天晚上八点

公益人,一起学习民法典

系列课程正式破题

“公益人,为什么要学习民法典”

请关注致诚社会组织

千聊直播间

何国科律师和大家从

“公益人+法律人”视角学习民法典的心得体会


↓扫码学习↓




01 重新认识公益组织的法律属性

简要内容:公益组织作为非营利法人地位确立;认识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的特殊规定,非营利法人的管理运作、内部治理、退出机制的要求;民法典如何保障机构的合法权益。

02 公益组织的财产属性和财产权利

简要内容:公益组织名下财产的所有权归属;物业、相邻关系相关规定对开展创新型公益项目的启示;共有导致的捐赠财产处置等风险;居住权的概念和对公益项目设计的启示,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禁止担保的规定。

03 公益组织如何签合同

简要内容:公益订立合同的多种形式;与合同当事人主体相关风险防范技巧;如何防范格式合同的风险,法律已经规定的内容合同是否还需要约定;超越业务范围订立的合同效力如何;合同中哪些条款容易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争议解决条款订立的技巧,如何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保护公益组织利益;如何通过解除合同来保护公益组织利益;赠与合同的撤销,赠与财产的瑕疵保证,以及无因管理制度对创新设计公益项目的启示。

04 公益组织的公益伦理与人格权

简要内容:公益组织在设计项目时如何更好地保护受益人的人格权;公益组织如何防范性骚扰风险;公益组织如何保护和使用自己的名称;如何看待民法典对肖像、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如何应对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公益组织如何建立公益伦理体系;如何在公益项目设计中合法保护个人信息。

05 公益组织业务开展中民法典的不同保护

简要内容:夫妻共同财产制度对公益组织开展业务的影响;如何利用夫妻共同债务制度防范公益项目风险;实施慈善救助应考虑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如何防范公证遗嘱变更规定对公益组织的风险;意定监护在公益活动中如何使用如何开展。

02

课程时间和平台

首次课程预计于6月27日(周六)20:00-21:30上线,如无特殊原因,公益课程将于每周六固定上线。每期直播课程为1.5小时,具体时长可根据课程内容以及直播互动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课程支持回放,任何时候,均可以随时随地均收听学习。


课程将通过 “千聊”直播间进行,主要通过PPT直播的方式进行课程直播,该直播模式以PPT+讲师语音讲解的方式进行。千聊直播间,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进入学习,也可以下载千聊客户端进行登录学习。


扫描二维码

   进入千聊直播间  

关注致诚社会组织

点击相应标题,即可进入直播间

03

课程讲师

何国科,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长期负责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服务,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给超过4000 多家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应民政部邀请参加社会组织法律政策的制定, 代表民间社会组织发出立法声音, 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从业以来, 何国科律师编写了 《中国基金会法律风险报告》、《中国社会团体法律风险报告》、《基金会法律实务案例指南》等著作。

王延斌,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美国纽约州律师,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LLM。长年从事公益行业和律师工作,具有丰富的疑难复杂诉讼案件处理经验,为国内多家集团化发展的公益团队提供常年法律顾问和架构建设、薪酬规划、项目设计服务,担任北京市慈善协会等知名公益机构的常年法律顾问。

04

资助单位

@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

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12月经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成立,以“用公益服务产品凝聚专业力量,推动公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慈善”为愿景,着力推动中国公益支持领域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营造公益行业良好生态。加速基金会围绕公益支持领域的人才、项目及组织三个维度开展具体工作。人才维度,策划并实施面向实务公益支持工作者的“四两伙伴计划”,在为其提供小额资助的同时,提供相关技术及资源支持;项目维度,面向“入门级”捐赠者提供“传统慈善项目标准化管理”项目支持,产出的项目管理制度、流程、工具等,可为更多捐赠人使用;组织维度,结合加速基金会团队的优势技术及经验,面向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实施“基金会加速器”项目,陪伴基金会成长。

05

发起单位

@致诚社会组织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民政部登记的社会服务机构,以推动社会组织行业发展为宗旨,开展政策研究倡导工作,非营利性组织。


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2015年7月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主要开展社会组织矛盾的化解与协调、社会组织法律能力建设、社会组织法律政策问题研究工作。以专业优势保障和维护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06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简称基金会论坛、CFF。旨在加强中国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设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使基金会行业成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

@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由陕西省民政厅指导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是以推动陕西社会组织发展为己任的支持型、枢纽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优势资源,推动全省社会组织健康规范的可持续发展。

@公益慈善论坛

公益慈善论坛,由个人创办于2006年,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的自媒体平台。

2020年6月24日

@致诚社会组织、公益慈善论坛、CFF2008、陕西社会组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中国基金会行业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共同倡议——已有64家基金会响应

   导读: 

为响应中央最新形势研判和工作要求,回应基金会行业推动联合行动的集体呼声,展现基金会行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发起“中国基金会行业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共同倡议”,自4月22日起正式向行业开放响应。倡议全文内容如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公益慈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金会行业主动担当,迅速行动,为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受疫情冲击,基金会行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面临的挑战正在加大。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发生的新的重大变化,有效应对疫情的负面影响,发挥社会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基金会行业负责任的成员,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一、坚守初心,练好内功。明晰基金会自身定位和使命,做好内部建设,找准愿景、能力和资源的交集点,善用新技术,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专业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配套规定。履行法定义务,争取合法权益,提高依法行善能力。


三、重视风险管理,做好应对预案。面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机构可持续发展风险。


四、成为有温度的合作者。倾听合作伙伴的声音,及时回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需求,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高项目弹性和灵活性,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参与行业调研,反映行业诉求,推动更多社会组织发展扶持政策的出台,增强社会组织发展信心。


六、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互动交流。善款善用,公开透明,赢得捐赠人的信任和支持,增进公众对公益慈善的理解,提升基金会行业公信力。



我们期待更多基金会响应以上倡议,共同担当,用实际行动,共建更加美好的社会。


联系我们

加入倡议

谭红波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

电话:18610441528

邮箱:tanhongbo@yiplus.org


史成斌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项目总监

电话:13810277274

邮箱:shichengbin@cfforum.org.cn



已经响应倡议的基金会

截至4月24日11:00,有64家国内基金会率先响应,并且承诺以实际行动落实倡议精神。现向全行业开放响应。


如果贵机构是中国大陆境内合法注册的基金会,您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响应倡议:


填写意向表单

信息沟通和确认

正式加入响应名单


扫描以下二维码立即响应


已经响应倡议的部分基金会名单

(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
安利公益基金会
北京爱度公益基金会
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
北京德艺双馨公益基金会
北京丰盛公益基金会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
北京世纪慈善基金会
北京市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会
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
北京用友公益基金会
北京知行公益基金会
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
重庆德勤公益基金会
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
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
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
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
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
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
杭州市心泉公益基金会
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
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
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
湖南省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
湖南省众善公益基金会
凯风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
青山慈善基金会
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
上海国峯慈善基金会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
上海如新公益基金会
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
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
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西藏善缘基金会
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
浙江国富慈善基金会
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

持续更新中

最新完整名单将在网站中时时更新,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End-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